您当前位置:研究动态 > 中心动态
中心动态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产业集群, 提升全球价值链

0
时间:2022-06-14 15:24:00 信息来源: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大数据研究中心 点击:0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产业集群,

 提升全球价值链



作为我国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承载着建成国际一流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和世界级产业集群等国家重大战略使命的任务。


一、世界湾区产业发展比较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赶超世界三大湾区的潜力,其经济体量大、发展速度快、集群效益优,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湾区产业链的坚实奠基石。与世界级湾区的横向对比来看,2020 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已经远超旧金山湾区,并十分接近纽约湾区(表1),释放出巨大潜力和活力。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以国际化区域经济为目标,更大程度地融入全球价值链,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谋求与各国产业实现联动升级,打造世界级湾区产业链。

表1 2020年世界主要湾区基本情况


新时代下,全球价值链逐渐演化出新特征:全球价值链将变宽变长,产业零散化分工将进一步深化,新兴经济体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改变了世界贸易格局,产品终端市场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悄然启动,一些中低端制造业外迁出中国等制造大国,高端产业回流到美国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虽然在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获得技术溢出和经济增长,但是发达国家掌握了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使得发展中国家产业长期处于低端“锁定”位置。全球化带来了世界不平衡的产业格局,这正是全球经济治理所面临的重大现实挑战,也是中国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面临的重点难点。

通过对世界湾区进行比较与分析,世界知名湾区的产业结构和演进历程既存在共同规律,又呈现不同的结构特征和发展模式。

第一,世界湾区产业结构呈现非常显著的服务业经济特征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湾区经济产值中的占比非常高,纽约湾区的服务业产值比重达到了89.5%,即使是以先进制造业和科技产业闻名于世的东京湾区和旧金山湾区,服务业产值比重也均超过了82%。相比之下,粤港澳大湾区的服务业产值比重仍然较低,仅有65.4%。但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各城市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其中香港和澳门的服务业比重都超过了93%,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世界知名湾区核心城市的水平。

在珠三角城市中,湾区核心城市广州和深圳的服务业比重较高,但与世界知名湾区核心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而珠三角其他城市的服务业比重和发展水平与世界知名湾区的差距非常明显。若要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必须进一步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服务业比重和服务业发展能级,着重提升核心城市广州和深圳的高级生产者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以此为核心带动湾区整体的经济发展和服务业发展。

与此同时,也需注意到粤港澳大湾区的面积和人口规模都明显大于其他三个湾区,且整体发展阶段相对滞后,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在整体上不必要追求世界知名湾区一样高的服务业比重。但在目前产业结构的基础上,粤港澳大湾区的服务业经济毫无疑问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2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人均GDP和三大产业结构的数据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形成了多个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显著的发展的梯队。香港和澳门的人均GDP水平最高,均远远高于珠三角九个城市;香港和澳门的第三产业比重也很高,都超过93%,远高于珠三角九市。深圳、广州和珠海的人均GDP处于第二梯队。2020年这三个城市的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62.1%、56.9%、54.9%,明显低于香港和澳门,但同时显著高于其他六个城市。其中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六市的人均GDP位于5.6万元~9.2万元,肇庆的第一产业比重达到18.9%,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表2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2020年产业发展情况


第二,世界湾区的主导服务业通常具有高端性、前沿性和附加值高的特点。主要以金融保险业、信息通信业、科学和技术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为代表性产业,同时医疗和社会保障业、教育服务业、艺术、娱乐和休闲以及运输业也有较好的发展趋势。

第三,世界湾区的制造业比重较低,尤其是纽约湾区的制造业比重极低,呈现高度去工业化特征。然而,作为世界著名的产业湾区和科技湾区,东京湾区和旧金山湾区的制造业仍占据较高比重,其中东京湾区的制造业比重达到了21%,而旧金山湾区也达到了14%。即使是在两个湾区的核心区,制造业也占据了可观的份额。更为重要的是,这两个湾区的制造业具有很高的科技和创新含量。与高端服务业共同构成了湾区经济竞争力的两个支柱。尤其是在科技创新时代和全球竞争、贸易摩擦加剧的国际环境下,发达国家也开始强调以先进和高技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

东京湾区和旧金山湾区的发展模式表明,制造业在世界湾区产业发展中不仅仍有一席之地,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基础来看,在制造业发展方面,更适合借鉴东京湾区和旧金山湾区的发展模式,坚持以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与制造产业相结合,相互促进,持续推进制造业的智能化和高级化转型,使先进和高技术制造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第四,在世界湾区的内部,形成了较为清晰的、相互协同的产业分工格局,世界湾区产业空间结构通常都具有显著的核心-边缘结构。在世界湾区的核心区,通常以发达的、高密度的高级生产者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而制造业和附加值相对更低的运输仓储、房地产和居民服务型产业通常具有向湾区边缘区分散布局的趋势。但核心区和边缘区的产业发展并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彼此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分工协作关系的,边缘区的产业发展需要围绕核心区产业提供的管理、研发和投资等,而核心区产业也必须建立在边缘区的产业腹地基础之上。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湾区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梯度,港澳、广州和深圳以及其他珠三角城市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这反过来也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优势。这种梯度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多阶段的发展纵深空间和成本红利,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形成核心-边缘的产业分工格局创造了基础。

世界知名湾区的产业发展并无统一模式,对于处于后发地位的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并无一成不变的可借鉴经验。世界湾区产业发展的启示意义在于,粤港澳大湾区应紧抓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积极参与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全球科技和产业创新竞争,在此过程中深刻分析自身发展基础和优势领域,探索出具有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的产业转型路径和发展模式。


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特征

1. 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较好

总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发展基础良好。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工业增加值达到28377.95亿元(不含香港、澳门数据),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 5.1%。粤港澳大湾区工业主要集聚在广东,其中,深圳集聚水平最高,2020年工业经济总量占大湾区(不含香港、澳门数据)的 31.47%,其次是佛山和广州,分别占大湾区的 17.35% 和 16.12%。

就粤港澳大湾区内部而言,各城市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发展状况有所不同。香港主要发展地产业和金融业之类的服务业,以此实现产业升级。澳门服务业是其经济发展的支柱,随着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内地转移,推动了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集群实现优化升级。广州大力发展汽车制造、化学制品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深圳主要发展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制造、电气制造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珠三角地区正逐渐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制造业也逐渐从重点发展传统制造业转向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产业集群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图1 2015-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工业增加值(亿元)


2. 全产业链融合成效凸显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格局基本稳定,全产业链融合速度加快,助力大湾区构建产业链共生发展生态,强化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作用。

一方面,各城市积极发挥比较优势,产业互补合作关系良好。珠三角西岸城市以佛山为例,正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积极与各方合作,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比如花费百亿成立广东(佛山)制造业转型发展基金,与深圳创新投资集团通力协作,进一步深化佛山深圳之间金融资源的对接。珠三角东岸城市以东莞为例,正加强同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合作,加快创新加工贸易发展模式,重点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科技、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

另一方面,重大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引领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深层次协作。重大平台作为合作的基础和载体,引导各市转变全球价值链的嵌入方式,推动港澳优势生产性服务业与内地优势制造业协同发展,对推动三地产业链融合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广东三个自贸试验区片区与港澳共建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叠加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中山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等平台有益补充,以及广东先后同香港、澳门签订 CEPA 协议,引领带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全面合作。

同时,广东与香港将在广州南沙自贸片区建立粤港深度合作区,将围绕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商贸服务、健康服务、金融服务、航运物流等八大产业,促进全产业链的加速融合和发展,助推深层次嵌入全球价值链[]。

3. 协同创新效能持续增强

全球价值链重构为产业集群升级提供了技术“赶超”的机遇,随着粤港澳三地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并持续探索科研实验室和科研设备的开放共享,区域产业技术进步为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提供重要创新驱动支撑。

一流科创中心建设逐步推进,重大科研平台和实验室逐步落地运行。基本建立以广深港、广珠澳科创走廊(两廊)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珠海横琴创新极点(两点)为主体的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速建设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等先行启动区重大平台,获批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散裂中子源投入运行,鹏城国家实验室挂牌等。此外,截至 2020 年,粤港澳三地已经合作建设 14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涵盖材料科学、环境技术、人工智能和医药等高科技产业,有效开展系统、规范、深入的全链条研究,不断为全方位全周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供科技支撑。以科创平台和实验室为依托,粤港澳逐渐加速探索实施科研机构设备和技术共享的规则机制,加快构筑产业链核心技术制高点,促进全球价值链能级提升。





本文参考文献:


 [1] 陈林、陈美莲、刘乾:《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学内涵——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视角》[J],《国际经贸探索》2020(12):99-112.

 [2] 韩永辉,赖嘉豪,麦炜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与提升全球价值链能级研究[J].城市观察,2022(01):34-49+160.

 [3] 杨长青、殷姿:《环杭州湾大湾区系列专题报告(四)——东京湾区经济案例的分析》,南华基金,

 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年鉴。

 [4] 申明浩、谢观霞、楚鹏飞:《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创新激励效应研究——基于双重差分法的检验》[J],《国际经贸探索》2020(12):82-98.

 [5] 苏丹妮、盛斌、邵朝对、陈帅:《全球价值链、本地化产业集聚与企业生产率的互动效应》[J],《经济研究》2020 (3):100-115.

 [6] 韩永辉、麦炜坤、何珽鋆:《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J],《治理现代化研究》2021(5):45-53.

 [7] 韩永辉、张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国情国力》2018(8):56-58.

 [8] 戴翔、宋婕:《“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价值链优化效应——基于沿线参与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21(6):99-117.



   编辑|李钰
       撰文|汪树坤



更多高等教育前沿资讯
尽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大数据研究中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