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研究动态 > 中心动态
中心动态

通识课程怎么看,程星博士如是说

0
时间:2021-12-14 15:34:00 信息来源: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大数据研究中心 点击:0


写在前面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推进,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质量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而通识教育作为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探索方向、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和高校的重视,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程星博士做专题讲座

2021年12月8日下午,麦可思首席科学家程星博士应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大数据研究中心的邀请,作了题为“通识教育:我的一己之见”的专题讲座。程星博士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从三个挥之不去的问题谈起,针对“什么不是通识教育”以及“什么是通识教育”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1.从三个挥之不去的问题谈起

通识课程是否需要关注当代重要议题?

通识教育两大流派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哈佛大学的答案是与时俱进,从1945年开始不断跟进时代的发展。而哥伦比亚大学的答案是以不变应万变,从1919年开始到现在的阅读书单基本没有改变。

01

通识教育是否需要帮助学生取得未来生活必备的能力和素质?

美国前教育部长赖利说过,“我们的大学正在培养学生必须能够进入那些目前尚不存在的职业,运用目前尚未发明的技术手段,去解决那些我们至今还不认为是问题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香港八校选择拥抱现代,即把通识教育从培养学生的智性发展向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态度方面靠拢。

02

怎样的通识课程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学生群体变得更加多元化。通识课程本质上是共同的课程,一个共同的课程要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挑战。以斯坦福大学为例,该校经过多年协调后开发了一门“文化、思想和价值”的课程以取代原来核心课程中的“西方文化”课。

03


2.什么不是通识教育

通识课程不是经过稀释的专业课程

通识课程很容易变成稀释的专业课程,比如非专业版本的专业课程;又比如,系列学术专题讲座也不能算是通识课程。

01

分布太广的通识课程导致知识碎片化

通识课程虽然可以扩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但过多的领域分布会导致知识的碎片化,从而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而通识教育能够破学科之间的隔膜,在零散的学科中间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准确的教育图景。

02

通识课程不应“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由教师自主提议,自下而上、自告奋勇式地开设通识课程会冲击知识的系统性。教师基于个人特长和兴趣开设的通识课程作为怡情养性的百科知识讲座也许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却无法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03

通识课程不为书院所有,更不专为精英准备

书院制是通识教育的一个载体,但不是一个必要形式。通识教育应当属于每一个学生,而不能仅仅为精英班或各类拔尖人才而设。

04


3.什么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共同的课程

通识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是“共同”。通识课程是大学给予所有本科生的共同课程。通识教育是基础概念的共同蓄积,是人类文明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是每所学校的本科生所必须掌握的知识。通识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共同的知识基础和共同的成长经历。

01

通识教育是专业或职业之外的人文教育

通识教育在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外,提供一种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自由探索的精神。通识课程要教给学生理解知识与世界的性质之洞察力,以及迎接现代生活挑战的智慧。

02

通识教育是教学共同体的基石

,教学共同体的创建为学生在学术和社交上的融入创造了条件,加深了学生与教授之间的关系。其次,通识课程与住宿学院、社团活动、校友互动等多种途径一并构成了教学共同体。最后,设计出特色鲜明的通识教育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使之成为其成长经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直接影响学生的大学归属感以及学业成功。

03

通识教育是学生共同的读书经验

通识教育是学生在进入繁忙的职场前补充阅读一些他们在高考至上的中学阶段所无法接触的古今中外名著的唯一机会。通识教育的基本途径——阅读——被大多数高校所忽略。

04







写在最后

01. 通识教育有太多版本,太多陈述和理论,也承载了很多不切实际的期许。在设计课程时,需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02. 大学必须根据本校校情、学情对通识课程做通盘的考量与合理的安排,而不是千人一面的通识课程。

03. 通识课程必须对学生的智能发展形成挑战,学生的积极参与是通识教育存在的唯一理由。

注:本文经程星博士审核发表

END


审核 | 梁显平

编辑 | 张倩

撰文 | 孙瀛